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舆情危机应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问题凸显期、矛盾多发期,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凸显,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多发频发,舆论热点“下沉”“西移”趋势明显。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燃点低、爆点低、热度高、影响大,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热点生成明显提速,舆论规模越来越大,舆情叠加效应明显,舆论危机常态化现象突出。在这种形势下,舆情危机应对重要性越发凸显,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妥善处置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凝聚社会力量、疏导公众情绪,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的舆论生态下,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能积极主动面对舆论监督,有效应对舆情,轻则导致工作被动,被群众质疑谩骂,重则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导致风险积聚、危机发酵,最后难免落得个自取其辱,甚至是被免被查。
然而,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心目中,在舆情危机应对上,认识不端正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他们认为,“言是穿肠毒药,能不讲就不讲;行是刮骨钢刀,能不干就不干,事是惹祸根苗,能不做就不做,网是雷烟火炮,能不上就不上”。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行动上容易错上加错。比如,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平时不注意维护舆论形象,在正面宣传上搞“花拳绣腿”,搞“低级红”而不自知,大肆宣传“新婚之夜抄党章”“二十八天加班不洗澡”等闹剧,或是立场不稳,认识不清,误入歧途,甚至写春秋笔法,明褒暗贬,搞“高级黑”而不以为然;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一旦遇到突发敏感事件,对适当的信息释放和建设性舆论监督承受力较差,过分依赖“封、堵、捂、截、删”,要求遇事就先删帖、后抓人,围堵现场、防民之口,一副“霸道总裁”模样;有些领导干部不长心、不动情,做起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假大空”,在舆论引导上简单粗暴、自说自话,一不留神用力过猛,把坏事当好事吹,把丧事当喜事办,制造“死者情绪稳定”的“冷笑话”,往往把突发事件搞成舆论事件,“画虎不成反类犬”,把自己活活钉在舆论靶子上任人责骂,引发次生舆情灾害,难以收场;有的不是怕担责,就是怕挨骂,索性当隐身人,当鸵鸟,躲避、抗拒,玩消失,或是敷衍、搪塞,“一问三不知”;还有的当“甩手掌柜”,对事件如何处置不闻不问,只有没有控制好舆情,就认为是媒体添乱、宣传网信部门工作不到位,等等。
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提升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意识上,要克服对舆论、舆情的恐惧和轻视心理,要从躲舆论、怕舆情,被动应对乃至应付转变为主动迎接舆论监督,主动适应在舆论监督下工作和生活,做到光明磊落、清者自清。
二是在认识上,要对舆论、舆情高度重视,对舆论生态、舆情形势有深入了解,清楚应对突发舆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强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三是在行动上,要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能力,增强媒体服务意识;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引导舆论能力,善于运用媒体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真正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为做好舆情危机应对工作提供有力的领导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