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抚松县仙人桥镇河北村,村居青瓦白墙整齐划一,街巷整洁干净规划有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提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村民语气里满满都是自豪。
自全市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白山市纪委监委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谋划推动,先后争取和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通过采取“输血扶持”“造血生能”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所包保的河北村产业项目大有作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变化巨大。日前,该村被拟定为全省“百村引领、千村示范”示范村。
把脉问诊,量身定做帮扶措施
河北村是省级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单一,集体经济薄弱,脱贫任务艰巨。面对这场脱贫攻坚硬仗,市纪委市监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得力干部驻村工作。
针对河北村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市纪委市监委主要领导带队,多次入村走访调研,全面了解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所急所盼,认真征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与镇、村共同研究确定脱贫思路,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培育特色产业项目、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将河北村建成人居环境好、产业特色鲜明、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
为提高帮扶效率,市纪委市监委实行“零距离”帮扶制度,及时向河北村派驻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第一书记,架起委机关干部和贫困村民沟通联系的桥梁,把一个个帮扶问题迅速传递到机关,一个个帮扶“金点子”及时反馈到村部,实现了“上下联手、共计帮扶”的工作局面。几年来,委机关共投入资金58.3万元,用于扶持河北村发展。
准确把脉问诊才能对症“用药施治”。市纪委市监委驻河北村第一书记于海言介绍说:“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我们为每家每户建立台账、制定合理的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比如,因事故致残的陈富贵有家族养蜂传统,就发挥其所长,帮他把养蜂做起来;他的妻子常年从事粘火勺加工销售,就为她购买加工设备。目前,陈富贵一家年收入3万多元。”
长效扶贫,突出项目造血功能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只有把集体经济搞活,让村集体富起来,才有能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正是本着这样的思路,白山市纪委监委全力帮助河北村扶持集体经济项目,用扶贫项目反哺贫困户,取得良好效果。
贝母是一种名贵中草药,市场需求大、种植前景广阔。通过考察,市纪委市监委投入资金,帮助村集体建设了50亩贝母种植基地。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民的精心种植下,去年收益8万余元,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82户低保户人均增收100元。今年上半年,市纪委市监委又协调8万余元投入贝母基地,据估算,至2020年,仅贝母种植一项,村集体收入将达到20万元左右。
河北村和温泉疗养院近在咫尺,发展蔬菜种植不愁销路。市纪委市监委协调扶贫资金,建设21栋蔬菜大棚出租,每年收入3万元,这一项又使贫困户户均增收500元。据悉,现有帮扶产业项目成果均已显现,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4万元,村里有了发展底气,村民有了致富动力。
“光伏发电项目初步能够满足村部的取暖用电,每年可以为村集体节约5到6万元,既节省能源,又有效利用清洁能源,运行期间效果非常好,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把这个项目做大做强。”于海言介绍。年初以来,市纪委市监委共协调资金100万元,为河北村开展光伏项目。光伏发电设备可以使用25年,村里和企业签订合同,发电除了提供村部取暖外,余电并网,收益由电网统一发放到村集体账户,用来扶持贫困户。光伏项目启动三个月后,村集体收入就增加近2万元。
民生为本,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市纪委市监委还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协调县政府为该村配备专职环卫保洁员4名、垃圾桶30个、垃圾清运车2辆,做到垃圾日清日运,原有的“脏、乱、差”现象彻底改观。
市纪委市监委协调抚松县整合政策资金100万元建设9户公租房,拨出专款4.8万元购买家具,达到“拎包入住、拉席上炕”的效果,解决了该村无房、危房贫困户的住房问题。
现在,总面积达1056平方米的新村部也已经建成,新的村部集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建、旅游、电商、娱乐、健身等十大功能于一体,配套齐全,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标准化村部。新村部建立的电商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正在筹划将村里的人参加工厂、手工煎饼作坊、榨油厂、蜂蜜养殖户等整合起来,为他们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统一标识、上网销售,实现生产规模化、效益化、品牌化。(曹泓 天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