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字伯起,生于东汉弘农华阴郡(今陕西省潼关县),自幼便通晓经史,学识渊博。他中年时期投身于教育事业,创立学堂,教授学生,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材,被誉为“关西夫子”。在五十岁那年,他步入仕途,官至太尉,掌管国家军事大权。
杨震一生秉持廉洁自律的原则,他的“四知”拒金故事广为流传,彰显了他清正廉洁的品格。同时,他也倡导“清白传家”的治家之道,为后世留下了清白的家风。站在秦岭东部北麓,凝望那片苍茫的天空,仿佛能听见蛙鸣阵阵,诉说着两千年前那位名臣杨震清廉做人、廉洁为官的故事。
虽身居高位,权势显赫,杨震却始终坚守清廉,不谋私利,一生致力于追求清白正直。在他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报其提携之恩,趁夜深人静之际,特备黄金10斤欲赠之。然而,杨震不仅坚决不受,反而严厉斥责了王密。王密辩解道:“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您的人品。”杨震正色回答:“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晓?”从此,“四知”拒金的故事流传千古,杨震也因此被誉为“四知先生”。
在为官的十几年里,即便官至太尉,杨震依然保持清廉本色。他不修豪华宅府,日常以素菜为食,衣着简朴,出行徒步不乘马车。在他因冤被罢官,决定以死明志时,仍要求子女仅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不设祭祠,绝不厚葬。有人劝他考虑子孙的未来和产业的置办,杨震却坚决拒绝,他坚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在杨震的引领下,他的子孙们也都深受“清白吏”家风的影响,个个为官清廉。从杨震起,他的家族四代人连续担任“三公”职务,代代都能保持“清白吏”的名声。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都以“守家风、为世所贵”为荣。
杨震的五个儿子都因“清白正直”而誉满天下。特别是三子杨秉,他自律极严,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被赞誉为“淳白”。杨秉之子杨赐同样继承了家族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风范。他在官场中不畏权势,仗义执言弹劾贪官。而杨赐之子杨彪也官至太尉。在179年担任京兆尹时,他毅然决然地处死了作恶的宦官黄门令王甫,展现了家族的清廉与正义。
杨奇,作为杨震长门曾孙,自幼便怀有远大志向。他摒弃了家族的显赫地位,更愿意与才华横溢、品行端正之士为伍,而非与权贵豪强者往来。在汉灵帝时期,他担任侍中一职,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更敢于直言进谏。汉灵帝曾赞誉他:“你颈项刚硬,不轻易低头,真正是杨震的子孙。”
杨氏家族的发源地弘农,孕育了无数杨氏英才。杨震被尊为家族始祖,其“清白吏”的家规至今仍影响着后人。这一家规不仅被奉为祖训,更融入了多样化的家规家训之中。为了纪念杨震的“四知”典故,各地纷纷设立了“四知堂”和“清白堂”,甚至在海外如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也都有杨氏后人建立的祠堂。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杨震精神超越国界、影响深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