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白山黑水间的抗日英雄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01 17:22:00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确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1929年,杨靖宇受党组织派遣来到东北领导工人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和他的战友们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浴血奋战。

  1932年,杨靖宇来到南满地区(今磐石、桦甸、梅河口一带)改编了磐石、海龙游击队,一手将这两支弱小的抗日武装打造成驰骋东南满地区的抗日劲旅。

  1933年9月18日,杨靖宇率先把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936年6月发展为东北抗联第一军。7月成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任总司令兼政委。

  杨靖宇当时就已预见形势的发展,曾向全军将士发出“每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爱国志士,必须贡献最后一滴血来绊住敌人,打击和消灭敌人,长期苦斗下去,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最强音。

  白山黑水铸英魂,铁血丹心护河山。吉林这片热土,镌刻着杨靖宇战斗的足迹,也记录下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带着警卫员艰难地行进到濛江大东沟屯一带,按照原来的约定,他们要去找政治部主任伊俊山所部会合。此时,他们已经五六天没有吃东西了。两位警卫员下山去买干粮,却被巡逻的伪军发现,英勇牺牲。杨靖宇拖着十分疲惫和虚弱的身体,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顶着风雪,只身跋涉在茫茫林海雪原之中。饿了就从破棉衣上拽下一块棉絮,或寻几根草根充饥,累了就靠在树身上休息一下。用了3天时间,他艰难地过了赤柏松岗,终于在2月22日到达三道崴子。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许,杨靖宇突然发现一群日伪军警,正向他一步步逼近。他立即手持双枪边打边往林中后退,日伪军不断被打倒。有一个叫张奚若的叛徒,用机枪连发,先把杨靖宇左手的枪打掉,杨靖宇右手扣动扳机,向敌人射出了最后一排仇恨的子弹,他的胸部也连中数弹。

  冰天雪地中,与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杨靖宇壮烈殉国,时年仅35岁。

  杨靖宇生前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认可。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7年12月确定为中共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

  杨靖宇殉国后,受到党中央的深切缅怀。1958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在通化市为杨靖宇将军举行了公祭安葬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了花圈。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杨靖宇将军为打击侵略者,为民族解放血洒疆场,谱写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后世人把杨靖宇将军的精神当成种子,洒遍靖宇,洒遍白山,洒遍中华大地。

责任编辑:吉林省纪委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