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三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辽源市纪委监委着力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拧紧责任链条、强化贯通协调、凝聚监督合力、深化系统施治,以有力监督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护航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市纪委监委协助市委市政府制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常态化机制(试行)》,建立包括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在内的“双专班”“双方案”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同时担任“双组长”,及时听取主责部门工作进展汇报,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监督指导。
市纪委监委及时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会商具体问题,抽调95名业务骨干组成32个检查组,围绕“摸底数、找问题、促规范、见成效”4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扎实开展交叉互检工作,提升发现问题能力。
“我们坚持统筹推动、查改并进,发动群众、民主决策,结合实际、一村一策,围绕资金使用和财务制度执行,耕地、‘册外地’等资源底数,确定‘11个看’重点内容,为开展交叉互检找准靶子,做到有的放矢……”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清查工作始终坚持“四不两直”查实情、分类施策求精准,有力有序推进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辽源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督促推动东辽县足民乡开展“册外地”清查。(王楠/摄)
针对不同区位特点,市纪委监委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组成检查组,直插基层、直奔现场,对村级“三资”管理情况开展检查,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及承包户进行访谈,指导用好“五图叠加”技术,做到数据精准可靠。通过交叉互检、实拉实测,全市共清查资产13.13亿元、资金3.08亿元、资源552.77万亩,其中包括“册外地”81.22万亩。

辽源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组成监督检查组,督促指导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资源核查工作。(王楠/摄)
办案是最有力的监督。全市各级纪委监委全面开展问题线索“大起底”,推动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草、公安等部门深入排查,推动交叉巡察和对村巡察组边巡边研、边巡边移。截至8月末,全市共处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线索269件,立案35人,批评教育和处理32人,党纪政务处分20人。
在严肃查办案件的同时,市纪委监委坚持边查处、边教育、边整改,由乡镇“一把手”对辖区内村干部进行集体谈话,打好“预防针”,并督促相关村坚决把突出问题整改到位。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严的背后,反映出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监督机制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必须坚持查改治一体推进,才能真正提升监督质效。”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有关负责同志说。全市各级纪委监委充分运用“常委(委员)+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纪委”片区协作工作机制,发挥村监督工作联络站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基层监督工作格局。同时,持续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截至8月末,全市农村产权交易挂牌3011宗、涉及金额7289万元,已成交2045宗、涉及金额4854万元。
近日,东辽县足民乡庆春村村民李大伯看着手中拿到的村集体分红款说道,“多亏了纪委的干部,帮我们拿回了几十亩村集体土地的收益。”市纪委监委推动市农业农村局研究出台《辽源市2025年度农村“册外地”与其他收益分配的指导意见》,517个村均以村为单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土地类别分别制定了每亩每年收取50元至200元不等的承包费,获得了群众的理解。截至8月末,全市“册外地”面积达81万亩,全市村集体经济收益金额4835万元,485个村的村民共享受分红2148万元。

东辽县安恕镇车道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册外地”分红相关议题。(苏忠平/摄)
“我们将持之以恒一体推进监督、办案、整改、治理,织密农村集体‘三资’防护网,守牢村集体‘家底’,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苏忠平 陈炳序 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