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年以来,松原市纪检监察机关以规范农村集体资金使用为切入口,突出靶向监督,强化系统施治,追回一批集体资金,查清一批“册外”资产,纠治一批“蝇贪蚁腐”,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守好群众“钱袋子”。
以“查”入手 靶向监督强震慑
乾安县所字镇令字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靖某某,侵占村集体资金、贪污惠农补贴等235万余元,因其还存在其他违法问题,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十五万元……松原市纪委监委敢于动真碰硬,查处了一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方面典型案件,形成强大震慑。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点多面广,为了拓展问题线索来源,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汇集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巡察反馈、“12388”信访举报等方面情况,今年以来,排查梳理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线索334件。
针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坚持风腐同查同治,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贪污挪用、侵占套取、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行为,优先办理、严查快办。对重大疑难案件,采取班子成员包案、提级办理、“室组地”联合、协作区协同等措施,形成合力、集中攻坚。加强个案剖析、类案分析,拓展办案成效,针对农村工程项目、惠农补贴、征地拆迁补偿等方面梳理的廉政风险点,深挖连带问题线索。截至8月初,全市立案359件,留置7人,移送检察机关4人,党纪政务处分140人。

5月9日,松原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督检查组深入长岭县流水镇双龙村,对该村农村集体“三资”问题线索开展排查梳理,并对“册外地”账务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沈启海/摄)
以“改”发力 规范管理清家底
“在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监督检查时,我们发现群众对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的公开性、公平性满意度不高,低价包、违规包、人情包等问题时有发生。”市纪委监委监督检查室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为遏制农村产权交易领域“微腐败”,推动实现农村资源效益最大化,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推动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变资源优势为集体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为压紧压实各地各部门主体责任,市纪委监委推动政府部门印发《松原市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督促职能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扩大线上交易覆盖面,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村上的地,以前根本轮不到我种,现在全在线上平台拍,谁出价高就给谁,太公平了!”扶余市新万发镇四平村村民对集体资源线上交易赞不绝口。
专项监督推动农村集体资源交易由线下“面对面”到线上“背对背”,违规发包情况得到根本扭转。年初以来,全市农村集体资源线上成交面积88.2万亩,金额突破5.39亿元,成交面积和竞价交易金额连续四年全省第一。

4月8日,在松原市纪委监委推动下,市农经局、前郭县农经局与第三方测绘公司,协调沟通“册外地”精准精查事项。(石琨/摄)
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摸清底数是前提。市纪委监委坚持依法依规筛查468万亩“册外地”,收回86万亩,推动清回资源通过线上发包。2025年,全市新增收费“册外地”面积50.7万亩,发包收入分红到户金额1.21亿元,惠及528个村95.45万人。
以“治”落脚 收益反哺惠民生
村集体“钱袋子”越来越鼓,如何规范管理,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问题。市纪委监委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制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精准、高效、安全。今年3月,《松原市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乡镇党委政府、纪检监察机关和农经站等部门责任,不断提升监管工作规范化水平。

8月11日,前郭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会同王府站镇纪委对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并随机走访村民,倾听群众意见。(赵东方/摄)
集体经济壮大,如何还利于民?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和农经部门鼓励引导各村将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巩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群众、提升公共服务等事宜。
“我们村集体拿出154万元给1936人分红,人均近800元。”说到村集体经济增收带来的“红利”,前郭县乌兰塔拉乡腰哈沙吐村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扶余市通过“册外地”发包,实现农村集体增收2500余万元,主要用于村民分红、60岁以上老人养老补贴;长岭县232个行政村农村产权线上交易溢价633万元,用于村级文化广场、农村道路整修、农村人居环境美化等支出;乾安县安字镇15个行政村集体收入3713万元,其中1850万元用于发放群众生活补贴、大学生补助、养老补助,分红,以及报销合作医疗等;目前已全部发放完毕。
通过监督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提质增效,截至8月初,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的行政村957个,超过百万元的行政村240个,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田园风光秀美如画,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马春生 赵东方 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