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10月,吉林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线索1865件、同比增长48.6%,立案1891件、同比增长35.8%,提出纪检监察建议234份……
数据的背后,反映出吉林市纪委监委监督治理效能的提升,彰显了在推动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今年以来,市纪委监委聚焦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探索建立“联动+协作”工作机制,推进纪检监察组织联片、执纪监督力量联动、违纪违法案件联办、业务素质能力联升。
优化工作机制 整合人员力量
“以前对留置案件存在一定畏难心理,基层人员少、经验不足,担心影响办案效果和案件质量,联动协作区机制不仅有效地统合了内部力量,还打通了上下级之间沟通壁垒,给了我们极大支持。”蛟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近日,蛟河市纪委监委在查办同级党委管理的某干部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时,在吉林市纪委监委第五协作区指导下,发挥“室地”联动作用,人员力量统筹调配、优势互补,精准高效完成案件初核,对涉案人员依法采取留置措施。
建立联动协作区机制是市纪委监委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4月,市纪委监委制定出台《吉林市纪委监委联动协作区工作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联动协作区工作办法》),在委机关建立以“班子成员+监督检查室+审查调查室+派驻(派出)机构+县(市、区)纪委监委”为框架的7个协作区,每个协作区由市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具体负责,若干协作区组成联动区,由市纪委副书记牵头。
《联动协作区工作办法》出台后,市纪委监委通过选任、调任、选调等方式,对各联动协作区人员力量进行调配。市纪委监委7个协作区平均配备30人,县级平均设5个协作区,补充配备干部120人,跨地区配备26人,将人员力量充实到监督办案一线,较之前监督检查室、审查调查室人员增加近3倍,实现“攥指成拳”。
强化贯通协同 提升监督效能
“对养老院食品、幼儿园食品和鲜肉鲜食采购的监管存在盲区,部分地摊肉存在无证经营或检疫不全等问题。”今年5月,在市纪委监委第三协作区工作会议上,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纪检监察组负责人汇报了监督发现的问题。
肉品质量安全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在市纪委监委统一协调下,第二、第三、第四协作区联动,并会同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启动了“一老一小一鲜”(养老院食品、幼儿园食品和鲜肉鲜食)及地摊肉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截至9月末,对9个县(市、区)、4个开发区进行全面督查检查,共排查主体2578个,发现问题487个,立行立改问题340个,并在全市正规肉品售卖场所和摊位上统一规范制作并发放“畜禽肉标志牌”1671个,让老百姓可以买到放心肉。
以点带面,统筹协同,让监督覆盖更广领域、触及更深层次、发挥更大效能,是建立协作区机制的重要初衷。在该机制下,基层遇到复杂的民生问题时,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上下级之间、“室组地”之间多个部门共同商讨、协同推进。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运用“联动+协作”工作机制开展监督检查780次。
今年的黑土地保护利用专项监督工作中,市纪委监委第五协作区会同驻市生态环境局纪检监察组,抽调市水利局、市审计局专业骨干组成联合监督检查组,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等开展监督检查,收到良好成效,发现问题13个。
推动案件联办 凝聚纪法合力
自5月开始,市纪委监委第四协作区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围绕高标准农田开展“质量监督月”专项行动,通过3轮检查,发现质量问题291个,线索11件。经会议协商研判,由协作区内第九审查调查室领办,与第四监督检查室、属地纪委监委组成联合专案组,专项办理高标准农田系列案件,目前已留置9人。
案件联办是协作区机制的一个典型特点,通过联动协作区工作会议,统筹部署监督检查、调研督导、线索处置、案件办理、以案促改等重要工作。在工作会议上对各单位政治生态、廉政档案、巡察整改、专项整治、案件办理等信息进行分享,为下一步开展专项监督或启动审查调查提供更加完整、准确、客观的基础信息保障。其中,对一些级别较低、案情简单、可能轻微违纪的案件,指导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办理,起到以案代训的作用;对级别较高、案情复杂、可能严重违纪甚至违法的案件,在协作区内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案组集中突破。
此前,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市纪委监委第二协作区强化对协作区内属地汛期监督检查,发现龙潭区江密峰镇某水库存在低价发包、主闸门汛期未建设完成等问题。经核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及其下属涉嫌存在违纪和职务犯罪问题,由属地纪委监委对2名乡科级领导干部采取留置措施,并推动对全区其他9个小一型水库进行评估,相关问题正在整改中。市纪委监委还将制发纪检监察建议,推动全市农村小型水库承包经营管理严格化、除险加固程序规范化。(张权 宣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