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真是太好了,村里的机动地都通过平台线上对外公开发包,既增加了发包过程的透明度,又能让我们公开参与竞争。”9月初,大安市纪委监委在丰收镇富安村回访时,一位村民说道。
农村集体“三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基层监督的重点。“在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监管情况专项监督检查时,我们发现群众对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的公开性、公平性满意度不高,低价发包、私下交易等问题时有发生。”市纪委监委驻市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对此,市纪委监委督促市农业农村局加强与吉林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对接互联,全力推动农村产权交易纳入该平台进行资源发包,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按要求全量入驻平台“一网交易”。“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不仅有效规范了交易流程、降低了企业和群众参与的门槛,也促进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尤为重要的是,平台在防范‘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问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市农村经济管理总站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可观的集体资产收益,得益于交易流程优化。截至10月初,全市18个乡镇实现平台交易全覆盖,203个村参与线上交易,完成线上交易业务2333宗,挂牌总金额达5300余万元,成功交易1649宗,成交金额3200余万元,在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也发展壮大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在此基础上,市纪委监委持续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暴露的发包合同不规范、权属不清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建立“纪委牵头+职能部门+乡镇”联动会商机制,围绕大额支现、工程建设、资源发包等关键环节,制定监督任务清单,开展日常监督、调研监督、专项巡察,并督促镇、村两级制定资金、资产、资源清查登记台账,提高资产核查质效,推动专项整治走深走实。市纪委监委始终坚持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年初以来共排查问题233个,已完成整改225个。对滥用职权,随意处置集体资产,造成集体经济损失的基层干部,坚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截至10月初,全市共立案85件、处分44人。
同时,针对已清查案件以及案件暴露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问题,市纪委监委推动出台《大安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定,明确了农村集体资产范围、资产清查流程、资产管理使用规范等具体要求,切实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